今年以来,高新区以落实就业政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为重点,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要求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来抓,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截至目前,高新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4805人,完成指标数的139%;失业转就业4732人,完成指标数的195%;新增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2人,完成指标数的90%;困难群体再就业265人,完成指标数的106%;创业人员230人,完成指标数的8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就业培训3874人。
多形式促进就业
对于封闭在“象牙塔”中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如何及时获取就业信息、与用人单位建立直接联系,是保证就业的重要因素。高新区充分发挥“小机构,大服务”的职能特点,协调公安、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绿色”服务通道,促进毕业生快速就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提供各类咨询、就业协议鉴定、职称评定等“一条龙”服务,提供各类就业指导和知识培训,并送岗位提供就业见习机会。
支持“找饭碗”,更鼓励“造饭碗”。针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走创业这一条道路。高新区依托淄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了创业平台,为他们提供优惠条件,进一步加快创业步伐奠定良好基础。如今,创业中心已有24家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环境保护、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等领域。
“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具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这24家企业就带动了600余人就业。2012年,大学生创办企业营业收入1.1亿元,上缴税金1200万元;当年申请知识产权16项,当年获批知识产权15项,累计拥有的有效知识产权达到66项。当然,对于创业带动就业政府也制定了相对的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政策、金融优惠支持政策、创业岗位补贴政策等。其中,从事创业活动的人员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按其申请补贴时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个数给予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标准为每个岗位500元。”高新区组织人事部副部长朱蕾这样告诉记者。
多渠道保证就业
近年来,高新区一直利用“邀请企业进校园”的模式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等各项就业专项活动,多渠道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群体和毕业生就业。今年,高新区在淄博职业学院举办了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有8000余名应届毕业生参加,涉及机电工程、汽车工程、制药与生物工程、陶琉设计等近60个专业,参加招聘企业近170家,共提供岗位22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500余个,19家就业见习基地共提供就业岗位604个,已达成就业意向191个,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缓解就业压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高新区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开设企业招聘、个人求职、人才市场等信息专栏,及时更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截至目前,共有上百家单位在《高新区通讯》和人力资源网发布招聘信息,共发布招聘信息2200余条,提供毕业生岗位达2500余个。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问题,又缓解了企业招工压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大学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离校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高新区人力资源网上看到有个人求职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在人才市场进行了登记,很快就有用人单位主动与她联系,工作难题迎刃而解。“觉得自己幸运的同时,也非常感谢高新区搭建的这个平台,有了它,才会有这次机会。”她告诉记者。
多方位优化就业
“高新区相关部门知道我们创立公司后,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提供不少机会,使我们有了今天的成绩。如今,我们的项目在高新区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政府还将在先进陶瓷产业创新园专门给我们设立办公楼,内设实验室、展厅、研发中心等。我们一定不辜负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努力打造集研发、展示、销售等为一体的玻璃制品总部基地。”淄博久和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冯磊说道。
高新区不断加大对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据朱蕾介绍,高科技创业园已规划调整出E座60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淄博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对重点帮扶困难毕业生建立了服务档案,确定专人负责,进行一对一服务,并依托培训机构对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进行免费培训,提升其自身就业能力。日常工作中,针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高新区还提供创业服务和孵化服务。如大学生科技企业自成立起三年内可享受50平方米用房免减房租的支持,前二年免收房租,第三年减按50%收取房租;对于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重点的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优秀项目,经评审小组评审管委会批准,通过孵化种子基金给予10万元至30万元的资金支持等。”